战“疫”中做好员工的心理管理
(主讲:王荣博士)
主讲人简介:王荣,女,人力资源管理系助理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硕士,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博士,主要研究方向为领导力与领导行为、物质主义与幸福感。
内容简介:各行各业陆续恢复生产的同时,不少人出现了不良心理症状或体验,如焦虑、抑郁、睡眠障碍等。做好复工心理管理工作的途径:(1)合理化认知。不必过分放大当前的心理体验。(2)资源利用。以自我调节为主(如放松训练),并充分利用身边资源,包括各大专业平台和院校发布的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、心理援助热线等。(3)寻找家的感觉。研究表明,家的温暖有助于战胜焦虑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。(4)提升心理资本,尤其是其中的心理复原力。
正文链接: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AwMTU3Nzg4NA==&mid=2651017172&idx=1&sn=580499e80cda48bd1a9237120b860ef9&chksm=81206927b657e031e24954d5ff5a581bba7fa1c8273c164175cfc79e1710759c42f11b615509&scene=21#wechat_redirect
正文:
近日,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,全国各地陆续开始恢复生产。经历了较为“漫长”的春节假期后,宅家许久的员工开始回归正常工作岗位,或者以在家办公的替代形式逐渐进入工作状态。此时,企业管理者或员工个人都不难发现,在疫情管控期间,由于正常生活规律受到影响、暴露在太多跟疫情相关的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之下,很多人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症状或体验,如不合理的认知、焦虑抑郁的情绪、睡眠障碍等等。
1月27日,国家卫健委印发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》,为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,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,并将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分为四级,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干预。
第一级人群: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(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)、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、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;
第二级人群:
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(密切接触者、疑似患者),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;
第三级人群:
与第一级、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,如家属、同事、朋友,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,如现场指挥、组织管理人员、志愿者等;
第四级人群:
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、易感人群、普通公众。
首先,我们通过数据了解一下不同群体在疫情之下的心理状态。
医护。目前,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合作,收集了838名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数据(包括182名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ICU医护、116名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非ICU医护、540名暂未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普通医护,平均年龄35.94岁)。数据分析发现,被访医护工作者表现出较高的压力水平(平均分为3.66,满分为5),其中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ICU医护压力水平最高;排名前列的主要压力源为:担心自己或同事受到病毒感染、担心不慎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或朋友、疫情期间因高强度工作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干扰等;其中42.4%的受访医护认为目前收到的心理支持和援助还不够充分。
普通员工(公众)。北京师范大学张西超教授在近日的直播课中也表示,其联合职业健康心理学实验室和易普思心理咨询公司对超过1万名的在职员工进行调查,发现高达七成员工的心理状态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,包括担忧、焦虑、抑郁、压力应激反应水平的上升,睡眠障碍增多等,而其中女性和一线员工尤其需要心理关爱和援助。
其次,回归工作,如何做好自己乃至同事的心理管理工作?
一、合理化认知。认清当下反应是正常的心理体验,不必过分放大。一些权威数据或报告可帮助我们重塑认知,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研究所发布的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》,告诉我们担忧、恐惧和愤怒是面对疫情个体体验到的主要消极情绪,很大一部分民众均有类似的体验和感受。相关权威数据或报告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网络免费获得。
二、资源利用。以自我调节为主(如放松训练、寻求社会支持等),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资源,包括各大专业平台和院校发布的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,以及心理援助热线等。例如,在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下,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专家撰写了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》,为确诊患者、疑似患者、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、密切接触者、不愿公开就医者和普通大众提供了不同的心理自助和疏导建议,该指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“人卫电子书”进行免费下载;心理援助热线方面,最先开通防疫心理援助热线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(4001-888-976),除高校心理援助热线外,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全国31个省市区近300余条心理援助热线电话,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,详情可查看(http://www.gov.cn/fuwu/2020-02/05/content_5474792.htm)。
三、寻找家的感觉。最近刊登在亚洲社会心理学期刊上的研究(Yang, Sedikides, Yue, & Cai, 2020),通过三个实验发现:唤起个体“家的感觉”,如写下与家有关的词汇,可以帮助人们抵御自我威胁(如性别刻板印象威胁、死亡威胁)及其伤害,所以,无论此刻家人是否在身边,家的温暖有助于战胜焦虑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。
四、提升心理资本,尤其是其中的心理复原力。心理资本(psychological capital)是一个积极心理学概念,代表着一种心理资源,俗称HERO,包含希望(H)、效能感(E)、心理复原力(或称心理弹性、心理韧性)(R)、乐观(O)。心理学认为一个概念可以划分为状态(state)、类状态(state-like)、类特质(trait-like)、特质(trait),越靠近状态越容易改变,越靠近特质则越稳定,心理资本属于类状态,所以通过主动沟通、培养兴趣爱好、暂时性回避负面信息等方式,可实现心理资本自我管理与提升的目的。
结语:
心理管理是组织健康发展的常态职能,疫情是一场心理挑战,我们也因此心理强大!